为深入体验非遗项目,感受传统文化魅力,2018年9月至11月,文旅学院16级文化产业管理班及15级旅游管理班同学在刘爱华老师的带领下,对南昌市及周边地区部分代表性非遗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。
调研动员会,临行密密“嘱”
非遗项目调研是实践课,不同于课堂教学,准备工作全在课外。为了确保调研工作安全有序有效开展,9月8日刘爱华老师在惟义楼1207教室召开了调研动员会,对调研目的、调研要求、调研组织、调研安全及调研报告写作等进行了全面动员及辅导,动员会结束后,刘老师还进行了调研小组分组,选定了各小组组长。
调研进行时,且行且珍惜





调研的第一站是净明忠孝道祖庭西山万寿宫。南昌西山万寿宫庙会,人潮人海,香火鼎盛,延续千年,源自对江西保护神“福主”菩萨许真君的纪念,2011年庙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9月8日,正值庙会期间,前来朝拜的香客源源不断,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通过现场参观、访谈、体验,同学们由衷体验、感受了庙会的“热度”。第二站,师生一起奔赴享有“华夏笔都”“中国毛笔文化之乡”等盛誉的文港镇,同学们参观了文港皮毛市场、周虎臣笔庄、周信兴精微艺术馆、德艺堂耀胜毕业有限公司,了解了文港毛笔制作工艺、毛笔产业发展基本状况,切实感受了文港毛笔文化的厚重及“小毛笔、大产业”的辉煌。随后,师生们又先后走访了有“世界最大的龙灯生产基地”之称的城南龙灯、“笔与火的艺术”南昌瓷板画、“中华一绝”南昌宣纸刺绣、“发线的艺术”赣发绣等非遗项目,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,体验到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与执着。
调研交流课,痛并思索着

调研结束后,刘老师选择了几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非遗项目,要求同学们返回课堂进行讨论,围绕非遗项目发展现状、面临问题、发展前景以及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。在课堂交流中,同学们热烈讨论现实中非遗项目发展困境,尤其是每个非遗项目的具体问题,存在的“痛”点,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,提出了自己的发展建议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,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赓续的载体,保存了中华民族文化的DNA,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血脉,加强非遗调研,对于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,促进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本学期的非遗调研,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我们身边的非遗,对其传承发展状况有了切实的体会、思考,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非遗保护意识、传承意识,提升了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、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。
(文/黄志瑶 图/曹耀元)